English

卫生事业改革开放20年

1999-01-11 来源:光明日报 卫生部部长 张文康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的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卫生事业也走过了不平凡的20个春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卫生工作始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时期工作方针,各项卫生事业都取得了迅猛发展。199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次会议和《决定》解决了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大政方针问题,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为深化卫生改革,开创卫生工作新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同时也标志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十年“文革”动乱使原有的卫生管理体制和一些卫生机构遭到严重破坏,卫生人才培养一度停顿,卫生装备条件和服务能力下降,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广大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一些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积弊,困扰着卫生事业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卫生系统在全社会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以增强发展卫生事业活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和推进卫生领域的改革与开放。1985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1989年国务院批转《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1992年卫生部制定《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针对卫生事业的筹资渠道、办医模式、补偿机制、服务价格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进行了大胆探索,旨在挖掘全社会卫生资源的潜力,调动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卫生服务范围,改善城乡卫生服务条件。特别是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之后,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各项卫生工作改革不断深入,区域卫生和规划、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的内部改革全面展开,在医学教育和科研、中医药工作、疾病控制工作、卫生法制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城乡居民的卫生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从1978年至1997年底,全国各类卫生机构由16.97万个增加到31.5万个;卫生人员由246.4万增加到551.6万(其中农村医生、卫生员133万);我国平均每千人口医生数和病床数分别从1.08人和1.94张增加到1.65人和2.41张。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医疗卫生服务的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显著提高。为了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重庆、青岛等地区和城市率先开始实行区域卫生规划,以辖区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实行宏观规划,合理配置。北京等地还对城市医院进行结构调整,扩大医疗机构的自主权,不断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广东等地大力推行“优质、高效、低耗”的医院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推动医疗机构优化组合和人员转岗分流。随着创建“百佳医院”等活动的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逐渐普及,文明行医、廉洁行医,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涌现出许许多多优质服务的典型。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服务,努力减轻病人和社会的医药费用负担。上海市“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经验,江苏省镇江市和江西省九江市进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成果,为在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在总结过去医疗机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为了配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我们即将出台深化城镇医疗机构改革的若干意见。同时,为了适应疾病模式转变,老龄人口增长和健康需求变化,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方便群众,目前形式多样的社区卫生服务已在全国许多城镇展开。天津、济南等城市卫生服务深入社区,走入家庭,使城镇居民能够得到更直接、方便、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

我国的医学教育和医学科研有明显进展。改革前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由98所增加到123所,年毕业生由2.7万增至6.1万人。中等医药院校由520所增加到550所。年毕业生由4.4万增至11.1万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在疾病防治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产生显著效果,如中药青蒿素研制开发、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器官移植、手的再造等显微外科技术、小肝癌早期发现及治疗、食道癌病因研究和综合防治、用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等许多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中医药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独具特色和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县以上中医医院已由1977年的184所发展为2594所(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院),中医人才队伍由24万人发展到35万人,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体系已基本形成,中医医疗机构的总体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农村卫生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发展。农村卫生工作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八十年代后期,全国各地逐步实施《我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得到巩固,合作医疗逐步得到恢复和完善,乡村医生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投入力度。如从“八五”期间开始的农村“三项建设”工作,仅1997年就投入20多亿元,近3500个乡卫生院、县级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得到改造。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卫生扶贫、卫生下乡、改水改厕等工作在近年来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使农村的卫生和农民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观。我国政府在八十年代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0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等战略目标都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提高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截至目前全国已达标卫生城市29个。农村改水工作取得明显进展,80%以上农村饮水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有4亿人口吃上自来水。

我国预防和控制疾病能力明显提高。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有了很大进展,如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34.68‰降至目前的31.4‰,平均期望寿命从67.9岁增加到70岁。我国的传染病总发病率从1978年的2364.90/10万下降为目前的192.11/10万;霍乱、鼠疫、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取得很大进展。麻疹等四种儿童传染病的发病率比计划免疫前下降了90%以上;1994年我国基本上消灭了丝虫病;1995年以来,未再发现国内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株;消灭麻风病的斗争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大骨节病、克山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病区不断缩小,发病患者明显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多边和双边合作稳步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果,民间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1978年起开始获世界卫生组织合作项目预算资助,至今已得到其正规预算5300万美元、预算外580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邀请1000多位外国专家、顾问来我国讲学、咨询。此外,通过该组织一些特别规划项目,在人类生殖研究、热带病研究、急性呼吸道病和腹泻病等领域开展了数百项研究课题。与此同时,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卫生事务的决策过程,承担国际卫生研究课题,提供技术咨询以及为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卫生人员等活动,为全球的卫生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新的医疗、卫生技术,增强了我国防病、治病能力,提高了对人民健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加强了国际医学科学合作与交流,缩小了我国医学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例如:我国医务人员将国外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激光冠脉成形术、治疗屈光不正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剥切术”等引进国内,使我国治疗这些疾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1世纪将是全球经济与社会加快发展、生命科学取得重大进展、人类健康素质迅速提高的时代。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卫生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望新世纪,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